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上海燎原雙語學校 編輯:佚名
在本學期第三單元UOI課程中,上海燎原雙語學校二年級學生們的學習主題是——表達文化:慶典和傳統。孩子們又學到了不同國家的文化、表達以及人們賦予特別意義。
圍繞這一主題,上海燎原雙語學校于12月31日在3號樓體育館內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陶藝活動,學生們通過探究發現、表達觀點、表露情感、和分享價值觀的方式,師生共同反思、拓展,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追根溯源:何謂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遠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上海燎原雙語學校陶藝活動
瓷器與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國人的價值觀都有著密不可分的。
古有詩詞:我戀紫砂無釉彩,相見如人披肝膽。不靠衣衫扶身價,惟依本質令人愛。
陶瓷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材料的發明,也不僅僅只代表著一種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里面蘊含的是一種文化價值觀的選擇,通過中國的陶瓷史可以重新認識和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
由”器以載道”到個人精神的自由訴說,古代陶瓷藝術注重“中庸”的表現形式,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裝飾題材方面,陶瓷器物都體現著社會主流的共同愿望,如青釉色澤溫潤如玉,象征君子文質彬彬的性格。
可見傳統陶瓷藝術“器以載道”中的“道”,主要指的是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倫理的范疇,受儒家思想影響,這些“道”帶有一定的社會教育意義,是古代社會集體的價值觀念[1]。
如此,燎原雙語學校的孩子們在UOI探究單元,與泥土交流,親手體驗傳統文化,初探陶藝之美。
學習與體驗
拉坯
孩子們首先體驗了拉坯的過程,通過陶土在指尖流轉,感受陶土的質地、溫度。看似簡單的操作過程,實則十分要求匠心精神。若是力稍微大一些則重心不穩,陶土直接甩出容器外;若是力小了,陶土則難以達到想要的形狀;若是猶豫不決,則耗時過長;若是陶土過干,手跟不上旋轉速度;若是手中浸水太多,則陶土軟粘,不易成形;
學生們拉坯制作時,臉部表情隨著陶泥形狀的變化而有趣地變化著, 時而嘴角上提,時而眉頭緊皺,時而整身傾斜,時而暢抒長氣。其中的難度只有親自體驗過才能記于心中。
拉坯
裝飾
晾干半成型的陶土后,孩子們拿到了素胚。素胚質地薄脆,容易斷裂,是時候讓學生們給素胚上一層漂亮的外衣了。
中國傳統的紋樣多以花鳥,百獸為主,偶爾也會有一些外銷瓷繪有神話情節,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審美特點,而現在學生們小心翼翼地在素胚上繪制了變化萬千的圖案。
有描繪中國傳統節日特征的圖案,例如:春節里中國人喜愛的“福”字,剛剛過去的冬至節元素,端午節的粽子等;
也有學生畫上西方節日形象,如:萬圣節的蜘蛛和南瓜,圣誕節的圣誕樹和圣誕老人。學生們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兼收并蓄。
隨機采訪了幾位學生,問他們最想把自己的“手作”送給誰,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想要送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看到孩子們如此懂得感恩與分享,作為老師也欣慰不已。
他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上的手作陶泥,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作品,更是對家人的問候,對朋友的重視。
學習就該如此,除了在課堂里的勤勤懇懇,還需要在課堂外用全球視野來探究發現。
未來的時代,需要孩子們拾回傳統精髓來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需要孩子們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來*容不同觀點;需要孩子們擁有意氣風發的態度表達自己!
上海燎原雙語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