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上海燎原雙語學校 編輯:佚名
猶太民族中出了許多杰出的人物,并且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中,猶太人也是最多的。那么,為什么猶太人會有這么多杰出人物呢?為什么猶太人如此出色?其實這和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下面上海燎原雙語學校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幾位偉人的故事,來看看猶太人的家庭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選擇,善待孩子的興趣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談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開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而從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學習?!?/p>
是的,戈迪默說得沒錯,在對待孩子的選擇上,猶太人是比較民主、開明的,尤其是對待孩子的興趣上,來看看畢加索的故事。
畢加索討厭課堂上老師教的那些枯燥的東西,他的眼睛總是盯著老師的掛鐘,盼望那該死的指針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廁所?!?“不是剛上課嗎?”被打斷講課的老師不耐煩,“去吧!去吧!”畢加索走出教室,東瞅瞅西看看,實在無處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沒過一會,他又坐不住了?!跋壬?,我能為你畫像嗎?”他脫口而出。“什么?你給我畫像!”老師氣壞了,瞪著他說:“去吧,去吧,上廁所去吧。” 畢加索在課堂上搗亂的事被父親知道了,父親并沒有批評他,“孩子,你真的想畫像?”畢加索說:“是的,我討厭上課,只想畫像!”父親說:“好吧,我送你去學畫像,但是,你要答應我除了學畫像,其它的科學文化知識也不要拒絕學習?!备赣H把畢加索送到了當地有名的美術學校。對于美術,畢加索所表現出的耐力是驚人的,他可以一連畫幾個小時不放畫筆,與在課堂上的表現判若兩人??吹胶⒆訉γ佬g所表現出來的熱愛,父親便決定讓畢加索一直在美術學校學下去,不再把他送到他只想曠課的學校。 興趣是比較好的老師,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這是一種天性,說明孩子在某方面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潛力和優勢。
作為父母,應該支持孩子對他感興趣的東西進行學習、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興趣在音樂上,你強迫孩子去學法律;孩子喜歡畫畫,你卻認為學計算機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不善待孩子的興趣,結果會怎樣呢?那些不感興趣的東西,孩子沒心情學,學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潛力也被埋沒了。我們缺少的不是畢加索,而是缺少畢加索的父母。
二、獨立精神是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
猶太人比較推崇個人的獨立精神,在他們看來,獨立精神是一個人擁有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所以,在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是重中之重。
巴拉尼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無法醫治好,他的膝關節永久地僵硬了。盡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并沒有對巴拉尼多一份“疼愛”。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親就在一旁“袖手旁觀”,只是偶爾說上一句表揚的話而已。在巴拉尼15歲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親對巴拉尼說了這樣一番話:“孩子,我們從不把你當成一個殘疾的孩子看待,我們不會給你特殊的呵護,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呵護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只有當你養成自理的習慣,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孩子,我們希望你能明白,我們也是愛你的?!卑屠釋⒏赣H的這一番話永遠記在了心里,雖然他只有15歲,但對于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已經能夠理解。從18歲起,巴拉尼的父母就在經濟上和巴拉尼斷了,讓巴拉尼真正獨立起來,他們只是在背后默默地關注。巴拉尼后來的人生路充滿了坎坷,但是,他從沒有喪失對未來的信心。他立志學醫,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無數次失敗,但是,巴拉尼從沒有灰心。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于191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們看來雖有些殘酷,但是理智的。在猶太人看來,自立是掌握自己命運的**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強,而自強不息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注重自理意識的培養。猶太人中有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聞大王”普利策等等,他們都有著巨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的財富都給予了社會,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子女。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贏得一切,而不是成為“寄生蟲”。 我們中國的父母現在雖然多數已經意識到了溺愛孩子是錯誤的,但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上還差得遠呢。
三、培養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比培養一個高材生更重要
猶太人重視教育,把投資教育看成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教育中,決不是把知識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猶太教育學家巴維說過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比培養一個高材生更重要?!边@其實也是猶太人的一種教育理念。
青霉素的發明人弗萊明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有這樣一句獲獎感言:我是懷著為人類減少痛苦的愿望進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為那些看不起病的窮人。 弗萊明的父親是一位農夫,像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來。他曾經在送給弗萊明的一個筆記本上寫下這幾個詞:博愛、感恩、誠信、忍耐、樂觀,而在幾個詞之后才寫著“知識”,其意義不言自明。在猶太人的家庭中,沒有父母會逼著孩子去走“上大學”這條路,他們認為社會是比較好的大學。在社會這所大學里學到的東西遠遠比學校學得的豐富,對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
在猶太人中,很少有那種我們稱之為“高分低能”的人,這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標,和我們中國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龍”的心態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學識再豐富,又有什么意義呢? 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該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因為眼界的狹窄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失誤呢?會不會因為今天的失誤而使孩子輸掉未來呢?
上海燎原雙語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