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上海常青藤學校 編輯:佚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到廣東將新增多所世界**大學,力爭籌建國家實驗室1家、建成廣東省實驗室3家;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建設諾獎創新中心10家,世界**大學2所。支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高校開展世界**大學和世界**學科建設,加快廣州科技教育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建設,發揮香港基礎研究和國際化環境優勢,大力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分校建設。
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分校確認落地廣東之后,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三所港澳高校也傳出將在廣州設立分校或研究院的消息。據負責人介紹,今后將爭取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在廣東設立分校,或研發平臺。
復旦-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研究院
復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研究生院成立于2004年6月9日。在中新兩國領導的關心下,復旦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經過多次洽談和協商,雙方決定在蘇州獨墅湖高等教育區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復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研究生院。該院將開展研究生層次的非學歷、學歷和學位教育,對符合兩國**關于學歷學位教育有關政策規定并滿足合作雙方相關教育要求的學員,頒發由兩校簽署的學歷、學位證書。聯合研究生院是復旦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校開展研究生教學科研活動的重要平臺。該院將實行聯合管理委員會、院務管理委員會、教學項目組三級管理體制。
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辦學、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
2002年10月經中國教育部批準,上海交通大學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是所至目前**也是唯一的在海外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項目辦學宗旨是用中文教學,為新加坡受華文或英文教育源流的工商界人士、管理人員提供進一步深造和了解中國市場的機會。通過規范、嚴謹的課程學習,使學員能將西方現代先進的經濟管理思想技術和東方文化價值觀有效地結合起來,掌握高級管理知識和技巧。課程也讓學員有機會深入實地地了解中國的商業經貿環境和有關實務操作,使學員進入中國市場時更有競爭力
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中國高校海外研究生院——上海交大新加坡研究生院,標志著我國高層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正式走向國外。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自1998年至2003 年,引進了約10 所知名大學。上海交大發展至今。到2012年,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簡稱NRF)發起了旨在引進國際智慧、通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解決全球性重大科技問題的“卓越研究與技術企業學園(簡稱CREATE)”計劃。2012年起,上海交通大學成功獲批了該計劃項目“超大城市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案(E2S2)”,是上海交通大學在海外的大型科研項目之一。在新加坡的七年CREATE項目,圍繞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新加坡環境監測與治理貢獻交大智慧。上海交通大學是CREATE項目平臺上唯一實施至今的中國大學。除上海交通大學外,參與CREATE計劃至今的世界**大學*括麻省理工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劍橋大學等。新加坡研究生院,接下來將圍繞人工智能在老齡化方面的應用,繼續挑戰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逐步建立經濟與管理、國際政治與公共關系、工程學科、生命醫學等體系的師資隊伍;為中新、東南亞、甚至全球培養適應未來發展,致力解決未來所面臨問題的精英人才。
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大學深圳醫學院、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
香港大學(港大)在深圳市**的支持下,于2011年3月成立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院)。研究院是港大科研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亦是港大研發**在國內的延伸,同時肩負著將港大科技成果向國內轉化的使命。研究院致力發展高新知識轉移、產業孵化,引進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培養復合型科研人才,從而加強港大與深圳、珠三角以及整個中國業界的合作伙伴關系。
研究院自成立以來,一直努力耕耘,已引入多個研究所,更獲得了相當數量來自國家、省市的科研經費,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計劃和深圳市科技計劃﹙如︰基礎研究計劃等)。
展望未來,研究院將進一步加強我們的基礎設施,以支持長遠的發展。我們將繼續發掘更多與內地科研機構和企業科研合作的機會, 致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影響力。
香港大學深圳醫學院于2015年9月通過澳大利亞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全機構認證,將全力打造集“醫、教、研、管”為一體的四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中心,*括醫療中心、醫學人才培養中心、學科技創新中心和醫院管理創新中心。未來醫院的愿景不僅是發展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現代化醫院,更將成為國際知名的教學醫院和醫學院,為國家培養醫療人才。
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一家由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各級**及香港大學四方共建的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研究院于 2012 年 12 月正 式注冊成立,一期工程占地三十畝,建筑面積三萬余平方米。坐落于青山湖科技 城中心地段,距地鐵口直線 2 公里,距服務與生活配套區直線 1.5 公里。研究院作為香港大學在內地強有力的立足點,以可轉化型研究為主,致力和國際國內著名大學和企業協同合作,嚴格按照并采用香港大學的安全健康和環境標準,打造的一個匯聚高端人才、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實際問題、進行多學科交叉科研項目合作的創新平臺。研究院以從基礎科學研究中尋求可轉化成實際商業應用的科研成果為目的,從而提升和推動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環境。
研究院在先進材料,智能制造,潔凈能源,可持續環境,生物醫療界面,人工智能及空間探索七個科研領域中,已打造了11 個跨學科和多技能的科研團隊,共培養博士及博士后 142 人,發表論文 319 篇,發明專利 47 項,引進高端人才 164 人,擁有多項科研成果落地,*括先進低維材料,非貴金屬雙向催化劑,空氣/水污染物高選 擇性吸附劑/過濾膜,金屬-空氣電池,高效電容器,工業物料網領域的室內主動定位、制造物聯網、電商倉儲物聯網、建造物聯網技術;納米流體與熱能領域的全自動栓塞微 球制備儀、熱波熱共振傳熱技術、微納液滴操控器;氣動力學與聲學領域的室內噪聲控 制技術(室內環保吸聲技術)、隧道交通噪聲控制、機力通風冷卻塔技術(重工業噪聲 控制技術)等。部分科研成果已成功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卓度 計量技術有限公司、杭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子工程總體研究院、寶潔、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簡稱“港中大(深圳)(CUHK-Shenzhen)”,是一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傳承香港中文大學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的大學,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1]
2012年9月28日,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3月21日,國家教育部同意批準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采用與國際接軌的理事會管理機制,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學校的特色是國際化的氛圍、中英并重的教學環境、書院制傳統、通識教育、新型交叉學科設置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校園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分為上園、中園、下園;轄4個書院、3個學院及研究生院,設有14個本科專業和11個研究生專業;在校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4500余人;學校已經引進教師約200位,*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2名,IEEE Fellow13名。
2020年3月25日消息,學校已獲得教育部備案及審批增設四個本科專業,分別為英語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藥學專業及臨床醫學專業。其中,英語專業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將于2020年開始招生。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簡稱“港科大(廣州)”,位于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由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籌備設立的大學,是一所實施學歷教育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國際化高端人才,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擬建的廣州校園不會重疊清水灣校園已提供的學科,而會專注更多的跨學科主題,相互補足。課程設計將圍繞訊息、功能、系統、社會四個樞紐定位,研究范疇涵蓋數據科學、機械人與自動化系統、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新興和前沿領域。香港科技大學已于2019年度率先在清水灣校園推出先導計劃,先行招收106名研究生,試行港科大(廣州)擬設的課程、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
2019年9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正式動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地處自貿區南沙片區慶盛樞紐地塊西北角,面積約1.13平方公里,相當于香港科技大學本部的兩倍,該項目工程建設總投資額約1504846萬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獲批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將在數據科學、機器人與自動系統、生物醫藥及生物醫學工程、先進材料、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領域培育人才,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教學產研合作,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港科大(廣州)在辦學方式上將實行研究生先行、多導師制的新興教育培養模式,同時通過選派港科大**創校教授、全球招聘、鼓勵跨學科聘任等方式,遴選**教學人才。
根據規劃,港科大(廣州)和校本部同等辦學質量及水平,將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在教學產研上良性互動,加強知識轉移,彌補香港高科技制造產業的不足,促進科技與商業協作,創造雙贏。
新校園首階段將先招收研究生,待條件許可后也會招收本科生。校園建筑風格將與科大一脈相承,建筑規劃以配合四大樞紐定位相關的教學和研究活動為主軸,輔以生活配套和住宿設施,并以通達無障礙的室內學術走廊連接各學術單位。新校園還將參照國際標準及傳承科大可持續智慧校園理念,利用自然地景、特別是毗鄰的水道優勢,依水而建,與建筑共融,致力創建綠色智慧校園。新校園亦將在大學廣場,放置一個與清水灣校園一樣的日晷雕塑。根據建設方案,計劃于2019年底完成校園首期場地平整,預計18個月內完成校園首期建設**。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中文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是首家中國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也是國內**所新型博雅大學,位于中國宜居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海市。2005年,經教育部特批,北師港浸大由北京師范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攜手創立。北師港浸大踐行“博文雅志,真知篤行”的校訓,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推行創新的國際化辦學模式;致力于打造所將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結合、國際化與本土化兼容的博雅大學,培養既胸懷祖國又放眼世界的人才。
北師港浸大擁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師資隊伍,實施全英文教學,學術標準接軌國際。學校設有工商管理、文化與創意、人文與社會科學和理工科技共四個學部,以及研究生院。本科畢業生獲頒北師港浸大畢業證書和香港浸會大學學士學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獲頒香港浸會大學學位。
香港城市大學校區落戶東莞
隨著大灣區大學決定在東莞落戶,全球排名前60名以內的香港城市大學也開始籌劃在東莞建第二校區了。中國科學院日前在官網發布了一則新聞,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會見了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新聞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雙方人員分別介紹了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建設第二校區的籌劃方案、城大與中科院多個研究所的合作基礎、中科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重點布局等內容,并進行了充分溝通和討論。郭位表示,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機構是城大最主要的合作機構,希望和中科院探討更緊密的合作,形成類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國家實驗室、硅谷的協同創新效應。”
香港理工大學內地分校選址佛山
佛山去年與香港理工大學達成共建高水平理工大學框架協議,擬選址三塊地皮共約3000畝,按照三幅地一次性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分期完成的步驟來推進香港理工大學(佛山)分校的建設。香港理工大學(佛山)項目總投資307億元,建筑面積約200萬㎡。在《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計劃表》中,香港理工大學(佛山)建設項目被列入省2020年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計劃。307億用于建設教學、實驗、科研、辦公、會議服務等用房、場館。選址所在地三龍灣區位交通條件優勢明顯,科技產業基礎雄厚,季華實驗室、廣東省先進科學制造實驗室、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平臺,佛山和香港理工大學、廣州市合辦的香港理工大學廣佛小區,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佛山研究生院等一批高校也落戶于此。
在2019年11月佛山三龍灣南海片區重要項目動工簽約現場會上,香港理工大學廣佛小區、季華實驗室、清華大學華南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佛山創新中心已簽約落地佛山三灣南海片區,將搭建高端的智力平臺。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澳門大學新校區是在2009年6月,中央批準澳門大學在廣東省珠海市橫琴島上建設新校區,并授權特別行政區**在新校區內實施澳門法律和行政體系。新校區2009年12月20日奠基,時任國家**胡錦濤參加奠基儀式;2013年11月5日正式啟用,比老校園大20倍。2014年*****考察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并贈送圖書。橫琴開發是粵港澳合作共贏的“試驗田”。容永恩表示,內地與澳門都正面臨社會老齡化,養老領域都有需求。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會長何雪,則關心橫琴開發如何惠及澳門的普通居民。“澳門土地有限,人口密度大,橫琴發展有利于擴大澳門居民的生活空間。”她建議,在澳門與橫琴的通關問題上,要創新管理方式,使人員往來更加便利、高效。“一島兩制”的新校區是橫琴大開發啟動的項目,目前,橫琴新區在談和在建港澳重大項目7個,投資總額476億元,已初步形成北起十字門商務區、中有口岸服務區5個項目和澳門大學新校區,南到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的環澳產業帶。
上海常青藤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