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培訓學校排行榜-小吃培訓學校 小吃培訓學校排行榜-小吃培訓學校](http://image.baijiao.org/20211018154950_61512.jpg)
腸粉,是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廣東食品,以布拉成的稱布拉腸粉,沒有布拉的稱手拉腸粉,但不如布拉那樣薄,由廣州西關泮塘酌荷仙館創制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制作時,先將米漿置于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然后分別鋪上其它配料,傳統上多為已經預先切碎的牛肉或豬肉、魚片、蝦仁、油條等,蒸熟后卷成長條,切段,灑上小蝦米和蔥花上碟。
沙河粉,是源于廣州一種大眾化的傳統名吃之一,早已盛行于深圳、廣東、廣西、海南各地。因為此粉最早出自廣州沙河而得名。沙河粉的制作方法頗為講究,原料采用精選龍眉白米,用水質特優的白云山泉水浸米或磨漿,保持了用石磨漿、窩籃拉粉等傳統精細制作工藝,拉出的粉薄而透明,韌而爽滑。沙河粉可湯煮,又可炒吃。配制方面,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炒、撈、湯、蒸各式俱全,為廣州米制粉食一絕。
艇仔粥,在舊時的廣東廣州西郊,每逢夏日黃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來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來,其中有小艇(廣州話叫作“艇仔”)專門供應粥品,艇仔粥因此得名。后來漸漸地,連陸上的小食店都出售這種叫做荔灣艇仔粥的粥品了。現在無論在街頭食肆酒樓,或賓館都可品嘗到這種廣州特有的粥品。艇仔粥以新鮮的河蝦或魚片作配料,后來還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涼皮、蔥花、姜等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滾粥沖燙粥料的手法,立即沖滾、稍后品嘗。其特點是粥底綿爛,粥味鮮甜,集眾多物料之長,爽脆軟滑兼備。
馬蹄糕,是將馬蹄磨成漿或干馬蹄粉兌水加糖蒸制而成。歷史上以深圳產的馬蹄粉蒸制的馬蹄糕為。其色美、晶瑩、透明、爽滑、清甜,是深圳人喜愛的早點之一。制時先濾馬蹄粉漿、煮糖水,再把沸糖水沖入粉漿攪拌成蒸熟,便成為著名的泮塘馬蹄糕了。它晶瑩通透,入口清甜爽滑,且帶有一些馬蹄清香之味。人們在飲茶吃飯之后品嘗一兩件馬蹄糕,確實別有一番清新的滋味。
叉燒包,是廣東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是因面皮內包入叉燒肉餡,故名。叉燒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酵面團經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制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后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今年5月,叉燒包作為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入選非遺可謂實至名歸。
紙包雞,非遺制作技藝由林艷光和周秀蘭傳承,雞小腿、雞中翅、雞爪等數十款菜色,也傳承了紙包雞風味。著名文化學者肖健將紙包雞文化定位為粵菜旗下廣式鹵味的經典。新粵西樓紙包雞在制作上,將農家山地散養三黃雞切件后,配以老抽醬油、枸杞、姜汁、桂皮、八角、茴香、陳皮、草果、紅谷米、古月粉等調味料及蔥白粒腌制,綴以少量白酒,以玉扣紙逐件包裹,再以花生油入鍋浸炸而成。獨創的隔紙浸炸烹飪法,既鎖住了雞肉及調味料原有的味道,同時讓玉扣紙的香味滲透入雞肉里面,使得雞肉鮮嫩甘滑、醇厚不膩,色澤金黃、氣味芳香。
蝦餃,蝦餃始創于20世紀初廣東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相傳當時的伍村很繁榮,地方幽美,一河兩岸,河面經常有漁艇叫賣魚蝦。這家酒樓老板為了招徠顧客,便別出心裁,收購當地出產的鮮蝦,加上豬肉、筍等作餡料制成蝦餃。蝦餃在制作上較為講究,將澄面、生粉制成蝦餃皮;鮮蝦洗凈去殼吸干水分壓爛攪拌成肉膠,肥肉切成細粒,用開水燙至剛熟,再用清水浸過,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雞蛋白、細筍絲、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經冷凍后制成蝦餃蒸熟。蝦餃片薄而半透明,皮內鮮餃餡料隱約可見,形似一梳香蕉。由于外形美觀,味道鮮美爽滑,美味可口,深受海內外食客贊譽。
姜撞奶,有一個這樣的傳說,從前,一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無法喝下去,媳婦不小心把奶倒入裝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牛奶凝結了,婆婆喝了后頓覺滿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流傳開了,沙灣人把“凝結”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灣也叫“姜埋奶”。所謂姜撞奶,“撞”是一個關鍵點。姜撞奶的美味就在于牛奶與姜汁的激情碰撞,甜與辣在一瞬間的完美融合。
以上就是關于廣東特色小吃的全部內容了。